其鲁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材料科学家,我国钴酸锂、锰酸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奠基人,北京大学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实验室主任,2008年奥运会清洁能源电动车用动力电池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一五”863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项目负责人,是我国锂离子电池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业界权威。
说其鲁“鲜为人知” ,是因为这位科技精英的社会知名度远不如一些知名企业家和演艺明星。其鲁教授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潜心于事业的个性,也让他的名字很少进入普通人的视线。然而,一说其鲁的业绩,谁都会肃然起敬。
人物经历
1957年10月,其鲁出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草原的雄浑和苍凉磨练了他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性格。在伊金霍洛旗上完小学、中学和高中后,当时国家还没有恢复高考,在等待高考的这段日子里,他志愿上山下乡,当起了“阿都沁”(马倌)。“当时一心想考大学,我就一边放马,一边学习。”其鲁说,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
1977年,恢复高考后其鲁如愿考入内蒙古大学,被分配在化学系。1981年,成绩突出的其鲁留校任教,一边做教师一边开始了研究工作,参与稀土化学元素等相关研究。也正是在这里,其鲁受到了魏继中教授的教诲,并在之后的30多年时间当中,得到魏教授不断的关怀与鼓励。
1987年,在稀土等化学元素领域小有建树的其鲁被学校送到大连外国语学校学习日语。1988年春天,其鲁被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公派留学,远赴日本东京大学求学。留学期间,其鲁每天只睡六个小时,从不午休的他研究课题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 “学校送我出来深造,为的是将来报效祖国,而不是来度假的。”其鲁笑称,日本的同学也总是劝他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了。
1998年,得知中国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锂电技术之后,其鲁博士深受震动,他意识到,中国如果不能掌握锂电池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移动电话等相关产业便无以快速发展,这股深沉的忧虑使得其鲁教授急切的向回到故乡,为国家所用。为了回国,在国外他用自己的的积蓄,给未来的研发采购一些急需和关键的仪器设备,在国内他与时间赛跑,协调管理部门,组建团队,成立公司,以便回国后立即开展工作。所有的工作准备就绪后,其鲁于2000年7月向日本公司提出辞职。
2000年,其鲁回国后,在受聘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同时,当年9月还开始在中关村昌平高科技园区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成立了“中信国安盟固利电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初,其鲁用不到1年的时间,便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钴酸锂合成技术实现突破,并投入大规模生产。这结束了我国不能独立规模化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历史,大大降低了电池成本。由于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短短几年内,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正极材料和锂电池生产大国。中国锂电池产量逐渐占据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份额。
2002年,其鲁从制备纯净、无杂质的二氧化锰原料等着手,向锰酸锂合成技术发起挑战。2003年,其鲁主持建成了国内外第一条尖晶石锰酸锂材料合成生产线,向国内市场大规模推出了具有稳定充放电性能和良好热稳定性的锰酸锂产品。同年,其鲁博士采用自己生产的锰酸锂正极材料,又在国内外率先研制成功了100安时大容量动力电池。
奖励
由于长期以来困扰和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储能锂电池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对推动之后全球发展节能减排的新型电动汽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鲁得到了北京市及国家的各项奖励:
2003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4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 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 年国务院政府津贴;
2007 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8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 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9年国务院侨办第二届百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2010 年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
后言
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家乡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2001年和2004年,其鲁把在北京获得的全部奖金赠给了家乡的小学,来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回报家乡。此外,他还积极组织中关村相关企业、高科技人才深入内蒙古考察,希望将人才、技术引入大西北、大草原。而其鲁教授自己,也开始规划下一步战略方向:要充分调动已有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合成新技术、锂离子电池系统开发技术以及锂离子新技术集成的实力,全力向具有环保价值的电动汽车用蓄电池以及特种锂离子电池的生产领域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