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浸膏粉体是多种组分以无定形形式存在的集合体,因而具有引湿性强、流动性差等特点,严重影响固体制剂生产工艺、传输、储存和产品质量。近几年,运用粉体表面改性技术改善中药浸膏粉体的吸湿性、润湿性、流动性等问题成为国内药剂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粉体表面改性的方法很多,最近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并取得一定进展的当属表面包覆改性技术。
该技术是将纳米粒子包覆于粉体颗粒表面,利用纳米粒子庞大的比表面积﹑表面多介孔结构,超强的表面吸附能力及表面能大、分散性好等特异的理化特性,对粉体粒子表面进行处理,有目的地改变粉体粒子表面性质。
一、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
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很多,可分为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和粉体自身因素(如粉体粒径、表面状态、形态等)。
1温度
随着温度升高,粉体流动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这是因为在低温下,粉体颗粒的致密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过高时,粉体附着力增加。
2水分
随着粉体水分增加,粉体流动性具有极缓慢降和快速降低趋势;粉体干燥时,颗粒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导致颗粒彼此吸引并结合;粉体含水量低时,水分子被吸附在颗粒表面上,并且吸附水对粉体流动性几乎没有影响;粉体含水量高时,吸附水周围会形成一层薄膜水,并且对颗粒之间的相对运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含水量超过最大分子结合水时,粉体流动性将迅速丧失。
3形态
即使粉体粒径大小相等,不同形态粉体也具有不同的流动性。球形颗粒具有最佳流动性,因为它们具有最小接触面积;片状或枝状颗粒表面的不规则颗粒之间存在大量剪切力和平面接触点,因此具有较差流动性。
4粉粒间相互作用
粉粒间的摩擦和内聚性质对粉体流动性有一定的影响。对于不同粉体粒径和形态,摩擦和内聚性对粉体流动性的影响也不同。颗粒较大时,颗粒之间内聚力远小于体积力,此时,颗粒形态是关键因素;颗粒小时,颗粒之间内聚力远大于体积力,此时,颗粒之间的内聚力是关键因素。
二、包覆改性改善中药浸膏粉体性质
案例Ⅰ物理包覆改性改善中药浸膏粉流动性
余艳宏等研究纳米SiO2对中药浸膏粉流动性的影响,将7种浸膏粉中分别加入1%的纳米SiO2,并用整粒机进行处理,比较处理前后粉体指标变化;结果发现,改性处理后样品的休止角等指标都得到显著性改善,流动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分析其原因发现,纳米SiO2粒子与浸膏粉体粒子的粒径比较小时,SiO2粒子被粉体分子间作用力吸附,构成核-壳式(包覆式)的牢固结构。
案例Ⅱ复合包覆改性改善中药浸膏粉吸湿性、流动性
由于物理表面改性技术具有工艺简单、产品效果良好、生产率高且不改变化学结构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其中通过分散、撞击等机械法使改性剂紧密粘附在主体粒子表面是表面包覆改性的关键,但表面改性剂比表面积较大,容易出现团聚而影响包覆效果。曾荣贵等将1%疏水性纳米级二氧化硅加入到穿心莲浸膏粉中,分别采用不同工艺制成药粉,分别研究各粉体流动特性指标变化;;结果表明,3种工艺都能改善浸膏粉体综合性能,其中先分散再经高速搅拌制得的粉体流动性最好,吸湿性最差,且所得粒子表面二氧化硅含量更高。
三、中药浸膏粉体性质表征
如何对中药浸膏粉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质量评价,从局部看是关乎中药浸膏粉体改性研究的科学性,从整体看是中药药剂学面临的重大共性问题。因此,研究中药浸膏粉物理化学性质、建立其特征参数体系对中成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1粒径与粒度分布
粒径和粒度分布是粉体的最基本性质,目前常用的测定方法有显微镜法、筛分法、激光衍射法、库尔特计数法、沉降法等。筛分法常因中药浸膏粉吸湿、团聚、粘结而出现偏差。激光衍射法采用激光粒度测定仪,可以精确测定中药浸膏粉的粒径或粒径分布,用来表征中药浸膏粉的物理性质,较为便捷、精确。
2粒子形态
中药浸膏粉的粒子形状因形成过程不同而不同,简单摇摆式制粒机或粉碎机会产生较多的片状产物,喷雾干燥设备产生的粉粒则多为球形粒子。粒子形态可以用球形度、圆形度等形状指数和体积形状系数、表面积形状系数、比表面积形状系数等形状系数进行定量描述,也可利用显微技术进行分析。
3比表面积
中药浸膏粉常用质量比表面积(m2/g),测定方法有气体吸附法、气体透过法等。
4休止角
粉体流动性的评价与测定方法较多,其中,休止角的测定是检验粉体流动性好坏最简便的方法。休止角的大小反映粉末颗粒之间相对运动自由程度,目前常用的休止角测定方法属于冲击法中的固定漏斗法。
5吸湿性
中药浸膏粉大多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常用的参数包括临界相对湿度(CRH)、平衡吸湿率、吸湿初速度、吸湿加速度、引湿性等。
总结
中药浸膏粉不同于普通粉体,具有化学成分多样、构成体系复杂、物质基础尚待明确等特点,且不同性质参数之间具有关联性,故对中药浸膏粉改性和物理性质的评价较普通粉体更为复杂。整体而言,中药浸膏粉的研究需要大家一同交流与学习,产、学、研、用各个领域需要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