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展会新闻>

    “小颗粒,大健康”之冠状病毒来源、传播、防控和疫苗发展线上交流会成功举办

     6月27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颗粒学会和气溶胶专委会主办,以“小颗粒,大健康”为主题的“冠状病毒起源、传播、防控和疫苗发展线上交流会”成功举办。会议共邀请5位领域内资深专家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带领观众走入“云交流”世界,会议联合科研云通过科普中国、科界、bilibili、百度等平台同步直播,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超过19万人观看此次直播。


    图1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书记曹军骥副理事长致辞


    会议伊始,主持人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书记曹军骥研究员就颗粒学研究对新冠病毒全过程研究防控的关系发表开幕致辞。曹军骥副理事长表示:疫情之初,面对未知的疾病,整个世界都仿佛笼罩在黑暗之中,大家陷入了对未知的恐慌,堵地漏者有之,不开窗户者有之;近期随着北京疫情的小反复,不吃肉者有之,不吃水果者有之。物质世界对人类来说原本就是未知、是黑暗的。我们唯有仰仗科学知识才能更正陈腐观念;倡导科学方法,才能理解自然万物;培养科学精神,才能粉碎虚假谣言;构建科学思想,才能指导智慧生活;同样,也唯有点燃科学激情,才能开创更为美好的明天。今天我们知道新冠病毒是肉眼看不到的小颗粒,但却关乎整个世界上人类的健康,小颗粒决定着人类的大健康,加深对小颗粒的科学认识,也能建立防控疫情的大智慧。


    曹军骥副理事长紧接着介绍会议邀请到的国内病毒及气溶胶领域的五位著名学者,将会针对疫情来做权威解读,面向大众进行科学普惠,破解谣言;面向科技工作者引发科研兴趣,拓展研究内涵。朋友们,疫情需要科学认识、科学溯源、科学认知传播、科学防控,同样也需要科学诊疗!随后曹军骥副理事长宣布:“小颗粒,大健康”冠状病毒来源、传播、防控和疫苗发展交流会正式开始!


    曹副理事长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第一位报告人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教授,童教授是抗击埃博拉医疗队的首席科学家,他的团队被刘延东副总理称为“中国科研战线的时代英雄”。


    图2 北京化工大学童贻刚教授报告现场


    童贻刚教授首先带来“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研究进展”报告,报告对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毒进行简单介绍,借助科学的研究数据对新冠病毒的传播、来源和防控知识进行扼要科学答疑、普及和谣言粉碎。童贻刚教授认为新冠疫情药物和疫苗研究具有相当的难度,应当理性应对,科学防控。交流环节中,网友首先提出了疫苗对于人们工作和生活影响相关的问题,童贻刚教授表示疫苗是战胜疫情的重要工具,我国的疫苗研制已经到了临床研制阶段,前景良好,未来鼓励大家积极接种疫苗,放心工作和生活。随后有网友对于冠状病毒的传染性进行提问,童贻刚教授答道冠状病毒常见于动物体内,研究发现与人类自身共存的冠状病毒主要包括:229E、NL63、HKU1和OC43等呼吸道病毒。


    之后,曹军骥副理事长简要介绍第二位报告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刘元研究员,刘研究员所在团队较早完成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的鉴定,是最早鉴定出新型冠状病毒的团队之一,最近刚刚在Nature发表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的论文。


    刘元研究员就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途径及气动力学特征进行分享和交流,主要就新冠病毒气溶胶研究团队和传播途径进行简要介绍,对传播动力学背景、研究方案、研究结果以及研究进展进行详细讲解,并在最后向一线医护人员致敬。互动提问环节中网友提到北京市新发地菜市场检出新冠病毒,对于公共场合能否再去,应该如何做好防控工作?刘元教授认为虽然公共场合相对安全,但仍应当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地区,注意佩戴口罩,对于轻症或无症状患者应当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另有网友疑问病毒会从衣物上扬起是推断还是观测到的?刘元教授表示这是通过气溶胶检测浓度和粒径数据相关模型推断得出。曹军骥教授就病毒气溶胶核酸浓度数测试方法和数据提出疑问,刘元教授进行对比分析解释了数字微滴PCR和RT-PCR测试方法的异同。


    图3 武汉大学刘元研究员报告现场


    随后,经过线上实时评选后,由学会工作人员宣读荣获优秀提问奖的幸运观众名单。


    接着,曹军骥副理事长介绍第三位报告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蒋靖坤教授。蒋教授近期承担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并任新冠肺炎病毒溯源专班专家组成员。


    蒋靖坤教授汇报主题为:“气溶胶科学与技术:交叉创新的引擎”,主要包括背景介绍、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以及对于新冠病毒的一系列热点问题的科学回答,最后蒋靖坤教授强调,尽管证实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仍缺乏关键证据,佩戴口罩和加强防护是至关重要的,也指出气溶胶研究领域及相关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线上问答环节中网友提到-20℃的低温下病毒还能在大气中扩散和传播吗?蒋靖坤教授表示,基于已有其他微生物相关研究,低温下病毒的扩散和传播是有可能的。另有网友提问:病毒气溶胶的传播是否有一定的时间长度?蒋靖坤教授认为大气体积量非常大,可以推测病毒活性、寿命和感染能力会随着停留时间增长发生不断衰减,可能衰减速度有所不同,具体实际情况还应理性看待。最后网友疑问:大气中是否检出新冠病毒?蒋靖坤教授答道:病毒核酸的检出和口罩的佩戴密切相关,但缺乏相关研究证据,近距离接触的情况下人体呼出液滴肯定是活的病毒和传染性,但变化过程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曹军骥副理事长对此回答表示肯定。


    图4 清华大学蒋靖坤教授报告现场


    曹副理事长介绍第四位会议报告人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张连众教授,张教授在气溶胶模拟领域有较深造诣。


    张连众教授对“气溶胶在空气中传播的性质和在人体呼吸系统的沉淀机理研究”展开介绍。张连众教授主要介绍了气溶胶相关知识、基本流体力学理论计算以及气溶胶在人体呼吸道的沉降流场变化情况。提问环节中,有网友问道:鼻子异样时有没有必要提前通过双黄连、连花清瘟等药物先进行预防?张连众教授表示广大人民群众应当理性按照卫健委提示方法进行疫情防护,不要轻信谣言。另有网友提问:近年来过敏病例越来越常见,是否和气溶胶有关系?张连众教授表示医学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应当咨询专业医护人员。最后有网友对于气溶胶的努森数数值和连续介质方程使用的合理性提出疑问,张连众教授表示气溶胶努森数较小,且空气的平均自由程小于颗粒物的平均自由程,相差为一个数量级,可以将颗粒物看成是流体,使用连续介质方程。


    图5 南开大学张连众教授报告现场


    接下来,曹副理事长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第五位报告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要茂盛教授。要老师是国家杰青获得者,创建的空气生物安全防御系统在武汉、北京新冠疫情监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要茂盛教授深入浅出的对新冠病毒传播扩散的理解进行分享。要茂盛教授主要对新冠病毒环境排放的途径与排放浓度、不同环境介质、人体抵抗新冠病毒过程以及新冠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进行讲解。提问环节,要教授指出打喷嚏或者咳嗽时携带病毒的大粒径颗粒增多,日常讲话时粒径小于PM2.5,不同情景时病毒粒径分布存在一定差别。


    图6 北京大学要茂盛教授报告现场


    紧接着,经过线上实时评选共有6位网友获得优秀提问奖及中国颗粒学会精美纪念品。


    最后,曹军骥副理事长对于本次会议表示大力肯定并发表会议闭幕总结致辞,曹军骥副理事长表示经过一下午的时间,本次会议邀请5位教授对于新冠病毒的来源、传播、防控和疫苗的发展相关热点话题展开了一场学术性的交流会,相信大家都收获满满,也了解到不少科技界的动态,不仅仅是科研知识,科普知识,更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控知识有了全方位的认知,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控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对策,虽然半年来新冠领域研究已有开创性的进展,但还远远不够,未来还需要科技界拿出更多的研究成果,帮助全世界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和防控病毒,提供更强有力的科学支撑,前进道路充满希望,曙光就在前方。


    通过此次线上交流会,观众既对疫情期间广泛存在的各种焦虑疑问和不实谣言有了科学和理性的认识,也对于颗粒学和气溶胶等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有了初步的认知、学习和交流,可谓是干货满满。本次线上交流会获得大家一致好评,纷纷表示与领域专家交流学习机会难得,受益匪浅,对于疫情防控充满信心。本次中国颗粒学会有幸聚集各位大咖参与“小颗粒,大健康”主题新冠疫情线上交流会,既是为领域科研工作者和大众搭建了一架沟通的桥梁,也是推进科学研究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未来也将以此为契机,凝练科学前沿热点,策划出更多创新驱动发展、彰显时代特征的主题交流会,让思维碰撞火花,火花燎原天下。